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校园动态

北大新世纪·师培】从“中国传统学术”到“中国近现代学术”的转型,看通识教育思维

来源:administrator  发布时间:2020-08-21 09:39:30  浏览次数:2263

       重温传统文化,将国学经典和哲学教育相融合,向学员传递爱、真诚与和谐的理念,引导思考“作为人,何谓正确”,让每个人深刻领悟到传统文化和哲学的价值……西安北大新世纪学校2020年暑期教师培训第四日——从“中国传统学术”到“中国近现代学术”的转型,看通识教育思维。

      北京元学文化院院长李健博士从文化的起源切入,带来了一场道家文化的漫谈。李老师非常真诚的分享了自己的人生经历和寻找信仰的旅程,他从希伯来文化的理性,西方文化所信仰的“信”,中国文化所崇尚的“敬”,为老师们作出了本源文化的阐释,强调本源文化是超越的、无限的、不可消灭的文化,没有本源文化的民族是不可立足于社会的,是不被其他国家所尊重的。倡导“一道各表”,强调不必拘泥于某一宗教、某一文化理念,不妨做一个泛神论者,博采各家所长,在漫长的人生中不断学习、思考,走出自己的寻找信仰之旅,找到自己的精神家园。

      同时,李老师强调使命感和苦难精神对个人和民族发展的重要意义。揭示教育工作者不要把眼界拘泥于现实生活中各种琐事的利益得失,而应该大胆的树立并践行自己的教育理想,以强大的使命感为人生之矛、之盾,激励孩子们勇敢追梦,坦然面对成长之路上的风雨,拼搏向前,实现心中所想。

      李老师对道家文化的轮廓、发展阶段、核心思想等的阐述,对参培教师的教育教学思维进行了重构,使老师们深受震撼。



       “ 任何时候都不能盲目的行走,作为教师我们始终要明白我们要做什么,始终审视自己正在做什么,这些路无疑需要一个高度的指引,我们也在教育的路途中不断的寻找中国教育的“魂”。”

       “对于我们教师而言,应该回归自己做教育的本真,用初心对待教学、教育学生,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做到更好地尊重学生,尊重他们身心发展规律,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力,避免被各类评比、考试等蒙蔽了初心。”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正蒙书院黄藤院长对信仰的内涵和儒道间的产生关系发表了不同见解,表示信仰和宗教一定要分开,强调教育者一定要清楚的知道什么是红线,什么是应该,什么才是自由的选择。呼吁全体教师注重养成,除自身专业技能外,还要紧跟学校正蒙通识系统,否则一个缺憾的人生不可能培养出通识的学生!同时给所有学员制定了熟读经典的当日学习计划:老子的《道德经》、张载的《西铭》、王阳明的《教条示龙场诸生》以及“天泉证道”的故事。



       陕西师范大学孙德仁博士通过古代圣贤的理学思想解读了宋明理学问题之缘起。从张载到二程再到王阳明,他指出,北宋道学缘起于唐宋以来,儒家示微,“知人而不知天”,只关注现象性存在而缺乏道德本体的背景,经过几代知识分子对时代问题的思考,对天人问题的追本溯源的探讨,最终形成体系。孙老师指出,这样的精神财富不是学院派研究出来的理论,而是在实践过程中反复检验、论证而来,亦不是制定高高在上的方法和道德标准让人去遵从,而是关注鲜活的生命个体,强调注重个体心灵的唤醒,让每个人都成为自己心中本来就存在的那个“圣人”。

      同时,孙老师阐述先贤“为生民立命,为天地立心,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志向、“我心光明”的追求和“知行合一”的实践精神,让每个人都成为自己心中本来就存在的那个“圣人”,唤醒了所有教育工作者的心灵。



       “久闻王阳明先生的格物致知,知行合一。孙教授在解读的过程中,提到了并非每个人“生而知之者生而为圣”,在困惑的时候如何抉择?非常钦佩王阳明在困境中屡屡化险为夷的能力,能通过修身来调整自己的内心。”

       “我想,教书育人也一样,特别是面对问题多的学生,我们要静下心来,把每一个问题当做一个个科研课题去研究,那么我们的教育就充满了希望。”



       西安北大新世纪学校德育副校长表示:可以不懂哲学,但是要具有哲学素养。



        对于理论如何具象到教育教学工作中,正蒙书院副院长曲经纬提出建议:教师要善于捕捉教育情境,将古代圣贤思想进行转化。

       “教育是一项慢的艺术,是用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作为教育者,我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是我们的道德修养,文化底蕴的外在表现。”

       “参加这次通识教育的培训直接目的是对教师群体的通识扫盲,同时也是对我们教授队伍灵魂的再加工,再启迪。关于哲学上无论是西方哲学的理性思想,还是中华文化儒家道家的理念也可以作为教育生活中的正向指导。”

        西安北大新世纪学校的通识教育体系,融合了西方“世界人文通识教育”与中国的国学精髓教育,撷取和探究人类文明长河之中的“至真、至善、至美”的生成脉络,通过感受、启迪、思辨与笃行,使之成为学生内在的恒久品格,是学校“修养道德,健康体魄,语通中外,志成精英”办学理念的有力践行。学校在真诚关爱学生成长与发展过程中,不断开辟、打造着新的育人途径和平台,从培养学生的“中国灵魂”与“世界情怀”中培养中华文化滋养的丰盈灵魂,世界格局观下的全球视野。

图文:杨丽娜

服务热线

029-89630519 029-89630586

微信咨询